创新文化

SIATER说 | 吴天准:打造“芯片+医疗”的生态系统

时间:2022-07-15  来源:文宣办 文本大小:【 |  | 】  【打印

   2021年11月25日,从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公司分拆出来,成立仅半年左右的深圳市勃望初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5个国家和地区的1566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南山区“创业之星”大赛的生物医药行业成长企业组一等奖、总决赛一等奖两个奖项,成为当晚最闪耀的“双料冠军”。

  赛后,深圳卫视对中科先见及勃望初芯创始人、董事长吴天准博士进行了采访,吴博士向公众介绍了企业的获奖项目以及公司发展愿景:“‘勃望’指的是宏伟的愿景、勃发的希望,希望打造‘芯片+医疗’的生态系统,而‘初芯’是希望秉持初心,以医心,用一心,造医芯。”公司的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微纳中心,经过8年的芯片+医疗的“长征”探索,目前已经拥有12个国家专利,其中8个发明专利已授权,多数技术源头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医工所。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ADC、模拟前端(AFE)、SoC、BioMEMS、微流控、医疗封装及纳米表界面技术等。通过多年技术的积淀,勃望初芯已形成植介入、医疗影像、体外诊断等多领域的医疗芯片布局。公司秉持‘芯片即医疗’的价值主张,围绕医学影像、基因诊断、神经电子等细分领域做短中长期布局,在医疗领域与种子客户和龙头企业密切协同、赋能下游,实现核心医疗芯片的国产替代和跨界创新。

  从零开始做人造视网膜项目,获得全方位的锻炼

  2013年4月份,吴天准刚到深圳先进院报到,领导让他来申报人造视网膜的广东省创新团队,并在获批后,担任常务负责人来主导团队研发,而他从未涉足过人造视网膜这类神经假体领域,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是微机电系统(MEMS)及微流控,并未涉及太多医疗器械,研究方向相差巨大,因此接到这个任务,吴天准面临着学术生涯的艰难抉择,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个十分陌生、挑战巨大的领域,其内心压力十分巨大。

  “虽然当时有很大压力,但我仍鼓起勇气承担该项任务,也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全力投入申报、答辩、合同、执行等全流程的工作,创立并运营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单元,最终在院所各级领导支持和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下,顺利结题。”吴天准介绍,人造视网膜技术是迄今最复杂、最精密的有源植入医疗系统之一,也属于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学科很多,体内植入部分包括高性能神经刺激电极、数模混合片上系统(SoC)、植入式封装连接、人体无线充电和双向数据传输等,体外佩戴部分包括视频处理单元、AI算法、可穿戴医疗硬件等,而深圳先进院恰好是一个集成交叉的研发平台,当时人造视网膜团队有30多个人,涉及各个不同的学科方向,仅在微纳中心内部,就有包括神经科学、生物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多个课题组,还需要常常向深圳先进院内部其他研究中心取经,开展合作,充分体现IT和BT的融合。

  为了产业化决心卖房创业

  回顾整个项目研发和产业化的过程,吴天准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从零开始,迎难而上,面对探索未知新领域的重重压力,敢于冒险,善于学习。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多年跨界融合、艰苦奋斗并长期坚持,整合各方面资源,逐渐闯出了“芯片+医疗”的新赛道。

  他说:“我们发现技术平台的价值比起挣某个细分领域的钱,更为重要也更为持久。例如,通过医疗芯片技术平台,不仅可以做人造视网膜,还可以做其他神经调控、先进的单分子体外诊断等等,于是在2018年,我们开始创办公司,实现技术平台的产业化,深圳先进院以22项专利作价入股,由团队主导成立了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芯片+医疗的核心技术产业化及生态构建。”

  鲜有人知的是,在中科先见2018年起步之初,也是资本寒冬,为了人造视网膜这样高难度项目的产业化,吴天准毅然卖掉位于福田区的房子,加上多年积蓄及市级人才计划的全部人才津贴,跟团队成员一起认缴700万元,加上获得产业资本的种子轮投资1000万元,带领中国科学院的团队往产业化方向迈进关键一步。

  疫情防控期间抓住机会快速技术变现

  一旦踏上产业化征程,就意味着要接受市场的洗礼,企业领头人一次重大决策既可能让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也可能血本无归,对科学家出身的创始人提出了严峻挑战,吴天准对此有深切地体会。

  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初创企业来讲,是危机也是契机。中科先见团队迅速行动,在春节后复工第一天就动员大家科技抗疫,发挥中科院孵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很快就针对医护人员需要护目镜的需求,利用过去多年研制智能眼镜的技术积累,快速开发出具有超强防雾功能的护目镜,并迅速获得SGS等权威机构认证,因优秀的品质和性价比,不久便获得英国卫生部(NHS)的100万套护目镜订单。这是中科先见从市场上淘得的“第一桶金”,也是人造视网膜项目技术平台的第一个跨界收获。

  随即,在2020年下半年,吴天准决定立足“芯片+医疗”的平台,利用中科院转入的多个IVD专利,迅速布局体外诊断的中短期项目,特别是迅速组建试剂团队,综合考察新冠检测市场后,押注新冠病毒抗原检测。仅经过半年的研发,中科先见开发的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已先后通过IS013485、欧盟CE、EU HSC common list(面向欧盟27个成员国)、德国BfArM+PEI、奥地利、捷克、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澳门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认证和/或准入资质,充分证明了该产品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特别是根据德国PEI研究所(被认为是欧洲最权威的新冠产品检测机构)发布榜单,在其检测了全球200多个厂家报送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对奥密克戎毒株检测准确性和灵敏性进行排名,中科先见的抗原产品,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在所有产品里排行第四。

  “很多国外的厂商根据榜单信息来找我们采购,检测盒子出货量迄今超过1千万人份,这让中科先见抓住机会,挣到了第二波钱,而且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就从零基础开始,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制造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走完别的IVD企业多年的发展路程,这得益于综合性技术平台的厚积薄发,以及团队勇于面对市场挑战,善于抓住机会并强力执行的能力,”吴天准透露。

  吴天准在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他并没有被取得的成绩冲昏头脑,反而未雨绸缪,不忘初心,对企业未来发展做更长远的布局。

  进军医疗芯片大显身手

  2021年3月,中科先见分拆其半导体部门,引进半导体行业优秀人才,成立了子公司深圳市勃望初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作为To B的医疗芯片上游,独立运营发展,致力于医疗级“IC+MEMS”的创新技术研发和服务,是国内极少数将医疗、IC、MEMS和特种封装集成实现跨界结合的创新型硬科技企业,可提供生物医疗领域IC+MEMS集成的芯片模组的设计、流片等完整解决方案。

  吴天准介绍,勃望初芯公司拥有一流的IC和MEMS设计/加工能力。在IC方面,拥有高精度、高速、低功耗、高可靠等信号链SoC,电源管理和数据接口等完整方案设计和量产经验;依托与中国科学院的联合实验室,可在6寸MEMS产线上,实现微流控、柔性电子、硅基刻蚀等各种微型传感器的加工制作工艺和后续表征、测试、封装集成。

  “目前,委托勃望初芯公司的医疗芯片相关的订单已经有不少,包括几个上市公司的重要订单,我们的医疗芯片技术既可以用于超声影像芯片,又可以做基因测序芯片,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应用方向,但底层技术和核心IP是相通和可复用的,随着IP积累还可以扩展更多细分领域,我们坚定地认为,跨界创新的医疗级芯片可以集成仪器的一些内核功能,让未来的高端医疗器械更加微型化、便携化,并且在IVD芯片领域,可以便宜得像一次性耗材,可以用完抛弃。”吴天准信心满满。

  他最想跟深圳先进院院友分享的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是真正的交叉学科融合的沃土,如果在这个平台上做出了好的技术成果,要勇于转化,善于整合。来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成果产业化,既需要一往无前、不怕失败的勇气,又需要对产业和市场的洞察。我们的目标是构建芯片+医疗的新型医疗器械产业上游,用一整套的半导体芯片技术,跨界融合,让高端医疗器械更加平易近人,更小巧、更智能、更便宜、更好用,做人人用得起的精准医疗。”

    

  人物简介

  吴天准,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勃望初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致力于芯片+医疗的核心技术产业化及生态构建。2002年及2004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6-2009在东京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历任东京大学及大阪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讲师。2013年作为副研究员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201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博导,2022年离职创业。吴博士有近20年的半导体材料、工艺及器件的多学科研发经验,研究兴趣包括生物微机电系统(BioMEMS)、微全分析系统(MicroTAS)、神经电子等。自从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后,累计主持及常务主持的各级研发项目经费近1.8亿,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近60余篇SCI论文,拥有逾50个发明专利授权及50余申请中专利,其中20余专利已转移转化。

吴天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