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平台正式上线——数字所空间信息研究中心陈劲松团队成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快速监测模型和技术体系”
数字所空间信息研究中心陈劲松团队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耦合长时间序列、多源、多时空尺度遥感数据及地面观测数据,结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成功构建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快速监测模型和技术体系,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集成系统,系统上线后,已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国土安全应急响应等相关问题开展了多项应用示范,获应用示范单位的一致好评。
该平台系统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等项目支持搭建,利用分布式存储、云服务检索及在线可视化等技术,集多源数据在线调取、多模型算法实时计算、在线可视化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实时卫星数据接入、遥感生态参量在线计算、地表要素人工智能在线提取、区域变化在线分析、生态风险动态评估、灾害信息动态查看以及生态红线内要素动态监测预警等多类别业务应用。研究成果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变化智能监测及生态环境质量诊断评估,助力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体系发展,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多源时空数据多模式组织管理及可视化
"我们研发的系统平台能够在线调取并处理多类别遥感数据。"陈劲松介绍,该系统平台构建了包括在线卫星数据资源(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本地数据资源、专题监测产品、基础底图数据的多源时空数据库,同时系统与Google Earth Engine进行了接口对齐,并综合考虑了时空检索和数据更新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的时空数据的在线调度、管理、计算、存储与产品可视化渲染以及在线统计分析服务。
面向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的模型算法研发集成
系统平台集成了研究团队融合遥感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遥感生态参量计算、地表要素提取、区域变化监测、生态风险评估、灾害预警等算法模型,并针对林地砍伐、森林火灾、台风监测及生态红线管控等四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开展了系统功能建设。系统能够常态化监测遥感生态参量变化,有效识别多类地表要素、长期进行生态红线内要素动态监测及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并及时进行灾害预警响应。
应用前景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该系统平台在现有功能下,用户能够实现在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常态化监测,未来可综合考虑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城市化与丰富自然生态的双重特征,扩展空气污染监测治理、碳排放监测等模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图 1 多种遥感数据在线查询
图 2 土地覆被的在线分类和统计分析
图 3 城市发展动态变化与森林郁闭度监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