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新时期工科教育,企业、高校、教育专家探讨深理工人才培养之路

时间:2021-11-30  来源:教育处 文本大小:【 |  | 】  【打印

   11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以下简称深理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共同举办“新时期工科教育的挑战与思考”研讨会顺利召开。 

  “四个面向”为引领,借助中科院国家战略力量,依托深圳先进院已有科教基础,深理工作为一所高起点建设的新大学,瞄准“新工科”“新医科”,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港澳合作国际化四大办学特色。为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探寻有效的实践路径,此次研讨会邀请知名企业代表、高等教育专家等齐聚一堂,围绕社会对工科学生的需求,结合高等院校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会议由深理工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主持,香港科技科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曼丽教授和乔伟峰博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韩蔚教授机械系创系主任融亦鸣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处长张鹏深圳华大智造高级副总裁倪鸣、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中科创客学院董事长毕亚雷等作会议报告。 

 

 

聚焦科技前沿与源头创新 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 

  针对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倪明选校长表示,世界在快速变化,教育也必须改变,高校应当抓住历史机遇,既重视传统学科优势、又重视突破常规的科研与教学创新,并行发展融合学科、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导向型研究。倪明选校长从管理架构、学科建设、校园空间、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产业合作等多方面系统分享了港科大(广州)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做法,展望了新时代全球高校的发展和变革趋势。 

  李曼丽教授和乔伟峰博士以欧林工学院为例,详细介绍其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探讨其办学成功的核心驱动元素,总结“欧林智慧”,展现了全球前沿的一流工程教育范例,为建设新时期中国工科教育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创新型工科人才不仅要聚焦科技前沿,更要注重原创性培养金晓峰教授表示,学习不是和盘托出的过程,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能仅是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还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思维的培养。通过营造合适的环境和场域,让学生理解科学、工程的研究、实践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历史上真正原创性成果的案例分析,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能在将来产生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原创性工作。 

  张鹏处长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新工科专业建设案例出发,详细介绍了其高等工程教育的“Π型”人才观和新工科专业建设的“8Π”理论、模型、实践与行动,分享了未来技术学院作为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特色载体的建设经验,为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参考。 

  基于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视角,韩蔚教授和融亦鸣教授分别从教育研究的角度系统分享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目标及建设案例表示,工科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新产业,是学习与实践并举,不断注入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以从需求出发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为案例,探索工程教育的课堂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可能。 

 

 

对准创新创业输出创业型工科人才  

  围绕基因科技产业的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倪鸣指出,新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充分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团队作战的大科学特征,传统高校相对单一的专业培养方向已难以适应新发展要求,应更注重学生跨学科能力、协同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数据社会的背景下,任何学科都需要强大的数理和计算作为支撑,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应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应当尽早接触最前沿的科研项目,身处其中边学边做,才能更高效、持久地成长为能够迅速适应并引领时代的人才。 

  在于盈看来,创业是检验新工科教育的最高标准。她表示,大湾区制造业4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走到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关口。要培养顶尖的创业人才,应当赋能年轻人科技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指导,发掘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打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把所学运用与服务社会,驱动产业创新和社会进步。 

  创新与创业对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毕亚雷指出,搭建面向实战的双创教育体系,在课程中和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双创实践,从而推动新型工科人才向社会输出。 

  聚焦新时期下工科教育的挑战与思考,现场与会人员继续探讨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与思考,并为深理工学科建设建言献策。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药学院院长陈有海、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材料学院荣誉院长成会明等出席会议,深理工书院教育研修班30余名首期学员在线参会学习 

会议现场 

部分主讲嘉宾 

与会人员合影